深圳原副市长唐杰演讲:从长三角调研受刺激,发现深圳的未来目标就是上海
深圳梦按:11月18日,唐杰在深圳第三届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长三角知识溢出与创新》演讲。他说,通过研究发现长三角重大优势:近两百所大学和5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苏锡常等地区的在校大学生数超过了深圳。杭州湾创新区密集“知识溢出”,这在广东是很罕见的。他认为长三角给广东、深圳提供的启示是: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引领性作用,重视前沿性、引领性新思想对创新产生的影响;一个城市弥漫着科学的氛围,大家就更愿意创新;构建合理的大学体系,实现从理论创新向产业技术创新的渗透与转换,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障碍;城市间的产业差异化是重要的,这与城市群知识的相关性密不可分。
唐杰演讲之后,在主持“大学的发展与城市创新”的圆桌论坛中谈起“怎么研究长三角的?”他透露:说句实在话,研究长三角还是受点刺激,受什么刺激?有一个项目到合肥调研,到了合肥,见了企业家和处级以上的干部有三十多位,给我一个最大的刺激就是,只要说到一个问题可以如数家珍地说中科大哪个教授、哪个团队在研究这个问题,进展到什么样了。我不知道在座的企业家认识几个教授呢?你们和几位教授是朋友呢?深圳到目前为止,我们和合肥的差距是巨大的,那是一座弥漫着科学的城市。>>深圳原副市长唐杰在2021年11月27日的一次中演讲中特别分析了 “合肥模式”,并展望深圳GDP增长1万倍后,未来什么更重要?
这一次评选高质量领军企业发现一个问题(2022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领军人物),它和大学有高密度的合作,这个密度大概是多少?大概是占到三成的企业,高质量的企业当中有三成和大学及研究机构相关,这有什么意义?我跟大家说一下,就是深圳每年的专利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都比北京多,但现存量的技术是北京的多少?一半。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专利是短平快的,3-5年就过了,北京的专利可能是8-10年的,所以它就更加具有前沿性了。我们到目前为止,创新性专利和北京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这就是弥漫着科学的重要性。
如果企业和大学的合作达到三成左右,那意味着有30万家企业要找校长、书记和杨院士,我们有吗?我们做了研究,深圳创新如何走到今天的?重要的因素就是北京。>>深圳原副市长唐杰最新演讲:深圳很成功走到了今天,未来将走向哪里?
现在深圳的大学能够为深圳在座企业家服务吗?如果每个企业家都能和大学的团队、教授有更密切的联系,大学和企业也有更密切的联系,我们就会出现长三角从科学到产业的降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院长讲的大学对城市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
唐杰 专栏介绍
唐杰,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
唐杰:长三角知识溢出与空间创新增长
唐杰:尊敬的北方主席、王强常委、李勇主席、胡会长、凤亮书记、徐校长、刘院长、杨院士等各位企业家、各位领军人物,大家下午好,还有各区统战部的领导,我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今天给大家报告一个题目,就是关于长三角的创新发展。我觉得深圳创新发展有很突出的成绩,我们做了一个小的研究是关于长三角的创新发展,我作20分钟的报告。
这是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要求(二十大报告),“高质量发展”、“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我觉得这些主题词可以看得很清楚,包括新领域、新动能、新优势、新赛道等等,这是我们面临未来的关键问题。
做一个简单的综述,希望对长三角研究什么?长三角是目前为止国内创新水平、创新能力、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远超越我们。在这样一个区域,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表述。关于创新的问题是这样的,创新一般可以说有知识创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时创造知识,这就一定会有知识的分享,我们叫知识溢出。创造和溢出相结合,就变成了知识引领性的增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句话是经常会说的——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知识是免费的。一个地区的增长来自于“免费的午餐”,大学创造的知识就成为一个地区增长的引擎,这样的过程在长三角可以看到。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这一小段里面讲了这样一句话“创新的过程是科学发展的过程”,今天早上到这里来,专门到深圳高质会胡会长那里请教了两个小时:如何从电镜、人工分解细胞到AI,这样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知识要从原创性的基础科学走到应用,走到最后一米的时候可能失败了,所以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是重要的,大学要为解决最后一米作出贡献。所以就变出知识从点到线到面的拓展过程,这个过程在长三角看起来形成的能力、强度是很高的。
全球来看,美国目前在计算机科学、半导体科学和生化等三大创新学科中,70%、79%和59%集中在10大城市群,城市群就构成了学科集中最前沿的地方。前10大城市群是后10大城市的数倍,倍数可以差到惊人的程度。一个高端的创新人才和一个小城市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可能会差100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就是有“免费的知识午餐”。
深圳跟这个类型相似,就是全球创新具有嵌套性。如“中国硅谷”,深圳南山高新区基本上就是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就是“中国硅谷”南区向整个深圳扩散的过程,所以,为什么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广泛聚集在高新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聚集分享知识,然后创造新的知识。
长三角重大优势:
近两百所大学和5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
苏锡常等地区的在校大学生数超过了深圳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强劲、创新要素最完备的跨省域创新区。2019年长三角产生GDP是23.7万亿,大家知道全广东是11万亿。这个地方的人口和我们差不多,GDP是我们的2倍。大家就知道它的人均GDP是广东的2倍。占全国面积2.2%,创造GDP占全国的将近四分之一。22万篇科学论文、12万项发明专利,2009-2019年,我们挖掘的10年数据当中,它的新科学知识基本上是集中在:信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和生物医药,科学论文快速在这个地方成长,这个地方和我们相比的重大优势就是将近两百所大学、5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985、211是24所,普通本科173所。在这样的地区当中,排名领先地级市,比如说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的在校大学生数超过了深圳。
在长三角城市群当中,有像上海这样的核心经济中心、科学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也有合肥、南京这样的科学中心,也有像苏州、无锡、宁波、台州这样的的产业中心!比如台州,过去深圳人没有重视过,这是一个新型的生物产业基地。它是分层的,城市分层、产业分层、大学分层,就构成了特殊的创新的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看看它和我们有多大不同?
上图时间周期是2008-2018年,我们按照专利来绘制的一张图。可以看到2008年是以上海为核心来展开创新。5年之后就出现了多个中心,到了2018年,这样的中心就构成了多中心的非常密集的合作。大家就可以看到过去重视度很低的台州、金华、宁波和绍兴,这就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叫“杭州湾创新区”。这是在广东很罕见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有关科学论文的分布,长三角的科学论文还很集中,发明专利各城市之间很均匀,GDP更加均匀。
对此,我们做了一个文本挖掘,发现在中国生物产业最密集的区域就是长三角,会前校长跟我讨论哪些产业是想发展没有发展的?我说生物产业。深圳二十年前立了规划,下定决心要发展。过去我们跟长三角差不多,后面就不如张江,后面就不如苏州,现在连杭州湾也比不了。长三角有强大的化学和化工基础,台州这样的地方过去没有产业基础和科技技术,但是它有浙江大学。所以就构成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种发展模式就是相关转型,有些企业本身就不是分化产业,按相关产业,从纺织业就转型了,纺织业要纺、要染,这就有化学,再就走向生物产业。
有一个典型如某生物企业,原来是成都的制械厂,之后搬到苏州,靠着苏州生化产业,再就变成了重要的生物企业。一种类型是相关,一种类型是巨大的科学和供给的推动,需求的牵引和供给的推动就创造了新型产业的增长过程。在这个增长过程当中,我们就想看看大学、城市群和科学是怎么影响的。
大学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度越高,带动度越强
在这个影响当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分类,大学的科学论文和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有关吗?做出来的结果看得很清楚,只要和这个行业有关的科学论文发表一定会带动这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行业的增长,无论是本市相关的论文,还是整个长三角的相关论文都会带动这个行业的增长,所以创新在大学非常重要。
不相关的知识在中国是什么样的?现在看起来大学发了很多论文,假设没有这个产业,或者有这个产业,大学发了论文不是这个方面,不相关的知识就无法带动。所以就有大学如何和城市、产业的融合问题。融合度越高,带动度越强。
知识相关放大知识溢出并降低距离负效应
空间邻近利于知识外溢,知识与产业技术相关性,知识与产业的相关网络效应可以有效遏制距离的负面影响。引入本市行业不相关论文,长三角不相关论文,两个变量进行检验后证实,无论是城市或长三角范围,知识与产业技术不相关时,就难以产生溢出效应。
谁来决定创新?现在看起来是大学和企业的结合。当引入一个变量,讨论企业的专利和大学论文的关系的时候,就发现大学的论文和企业的发明专利的创新结合看起来是不够。大学是要接地气,要和企业融合。在这个情况下,就发现了特别复杂的问题,论文和经济增长有关,但是科学论文、高水平科学论文和企业的专利是无关的,我们为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做了很长时间的识别,最后的结论是这样的:科学家的使命在于解释世界,企业家的使命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的成果不一定能够成为改造世界的武器。
第二个问题是大学和企业之间是有阶梯性的,最高端的科学论文并不能够变成直接最后一米的工艺技术,它需要经过从纯理论的研究走向应用型。当我们发现这样的过程,一个应用性的大学和高端的研究性大学具备学科相通性的时候,往往企业是获益的。因为它在这里降维了一级,把一个纯学术,变成了类似于产业技术,这样才能走向发明专利的过程,所以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大学体系,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实践型大学,这样才能支持企业走好最后一公里。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挖掘了一下上海和周边城市,往往上海一所985和周围二三本学校有深刻的交流。上海的院士不一定对这样的重要发明专利产生影响,但一定是和他有关的学校的学科产生了贡献,整个长三角和我们的区别就是大学体系、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贯穿性、层次性、多元性。
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又做了一个研究,科学中心是不是一定是创新中心呢?这里就涉及到对“创新中心”的理解。创新现在看起来是两个内容,科学发明是创新,发明专利也是创新,创新不一定就能产生出GDP,但是,没有重大科学发明就一定不会有澎湃汹涌的发明专利产生。我们对培养人才很困惑,发文章重要吗?重要。高倍引论文重要吗?重要。它一定是创造出新的科学、新的思想。但是,培养战略科学家重要、战略工程师重要吗?战略工程师也重要。培养工程师重要吗?当然重要。培养高级技师重要吗?当然重要。所以,人才是多层次、多样性的。
科学中心与非科学中心城市在创新中协同:
上海既是长三角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产业中心、科学中心城市。上海基础科学和产业创新方面遥遥领先,拥有10所985、211高校和2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生化数物理领域集中了11个国家双一流基础学科,科学论文是长三角的35.6%,但对上海企业发明专利影响并不显著。
合理的解释是:一、并非全部前沿科学产出均会转换为产业技术;二、前沿科学成果转换为产业应用需要经历必要的梯次降维链条。在这个链条上,需要在市场竞争中砥砺创新的企业,需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需要顶尖研究型大学的高端前沿科学发现,也需要科学中心城市与非科学中心城市共同搭起产业技术转换的云梯。
深圳如果要参照长三角,
目标就是上海,要有985、211等
多样性的大学学科体系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意思是三个水平不高的人从三个角度看问题,比一个水平高的人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一定是三个低水平的人达到的水平更高。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大城市创新、大城市集中了多样性。深圳如果要参照长三角,目标就是上海,要有985、211,祝贺南科大10年就进入了“双一流”!还要有好技术、应用大学,如深圳技术大学,在这个过程当中多样性的学科就会推动多样化产业的发展。
上面讲的故事靠谱不靠谱?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就要做一个稳健性的检验。我们如何来作出多个学科和论文的关系?我们是这样做的,就是把长三角的上市公司,10年有数据的300家上市公司,每一家上市公司都有主营,把它的前3个主营拿出来,在地区就能构成行业。我把前3个拿出来,再扩大到5个,结果证明是一样的。所以证明论文和行业发展、地区发展是有关的。
剔除在城市群和不在城市群,就是有朋友圈和没有朋友圈,创新一样吗?把安徽几座城市和长三角联系不是那么密切的(安徽7座城市)去掉,看看你的创新是不是影响更大?结果证明影响更大。未来也预示着安徽的城市如果密切和长三角合作,它的联系程度、创新程度就会更高。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既要有足够的创新动力,也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产业多样性和知识的相关性建构成了知识间的桥梁。企业创新动力来自于同行间激烈的竞争,能力来自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知识共享与创造的过程,相互沟通能够产生创新。
长三角给广东、深圳提供的启示是什么?
1.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企业要想创新、愿意创新,创新就会发生。企业不想创新,没有创新动力,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
2.要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重视前沿性、引领性新思想对创新产生的影响。一个城市弥漫着科学的氛围,大家就更愿意创新。
3.构建合理的大学体系。实现从理论创新向产业技术创新的渗透与转换,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的障碍。
4.城市间产业差异化是重要的,这与城市群知识的相关性密不可分。城市群战略有利于发挥城市各自的优势产业资源形成多样化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在跨城市空间形成产业创新协同,实现创新增长。错位发展是我们经常说的,在深圳检讨和分析,深圳10个区都是错位的,我们要形成有效的错位发展,这样才能产生更加广泛的创新发展。
好的,谢谢大家。
(本文为唐杰教授于2022年11月18日在第三届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由深圳梦根据速记内容整理,并经作者本人授权发布。报告内容源自《知识溢出与空间创新增长——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作者:唐杰、戴欣、黄琴、崔文岳,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关于深圳的一切,关注深圳城市、精神生长!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欢迎来稿,合作,畅谈深圳梦,邮箱至:SZeverything@qq.com